要追念上古的事,
因为我是神,并无别的;
我是神,没有能与我相比的。
我从起初就指明末后的事,
从古时便言明未成的事,
说:“我的筹算必立定;
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
(以赛亚书 46:9-10)
在这个末世接近最后的时候,可萨犹太人主导的秘密社团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将所有从巴别塔出来的宗教(巴比伦密教)团结起来,重建一个宗教上的巴别塔。为对抗这个潮流,上帝也要把祂分散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子民们招聚连接起来,实现这个计划的中枢就是中国教会,而中国教会要与世界连接,先要与祖先的信仰之根相连接,就是上帝在上古时期启示出来的信仰之光。
回想上古之日
为什么我们要与自己的祖先连接,继承他们的信仰呢?
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基督信仰,与祖先上古接受的上帝信仰,就像圣经的新约与旧约一样,原本同出于一,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位,正如你们蒙召,是为同有一个指望而蒙召,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万人之父,超越万有之上,贯通万有,在万有之中。(以弗所书 4:4-6)是上帝以不同的渠道,不同方式,启示出来我的同一真道,因此彼此补充,彼此成就。圣经的旧约和新约,都是同一真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中国祖先的上帝信仰,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学习和继承中国上古的信仰遗产,不仅会让我们能以另一个角度去领会上帝的旨意,还会让我们的基督信仰更加丰富和全面。而且,这份来自古人的信仰“大餐”,是专为我们中国人预备的,适合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就像旧约圣经是专为犹太人预备的一样,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古代上帝信仰,已经融入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我们与古人一样流着相似的信仰血脉,两者一旦结合与碰撞,就会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的复兴之力。所以中国教会未来的复兴,并非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而是中国千年信仰历史的延续,四五千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继承和接续我们祖先的上帝信仰,也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人跑过的路我们就不用跑了,我们只需要接过前人的信仰火炬,把它点的更加兴旺,节省了许多力气。所以,上帝不让我们忘记古人的信仰和祖先的教训。
耶和华如此说:
“你们当站在路边察看,
寻访古老的路,
哪里是完善的道路,就行走在其上;
这样,你们自己必找到安息。
(耶利米书 6:16)
你当回想上古之日,
思念历代之年;
问你的父亲,他必告诉你;
问你的长者,他必向你述说。
(申命记 32:7)
在被进化论迷惑的世人眼中,这个世界的发展总是持续进步的,一代总比一代强,现代总比古代强,这使我们一想到古代,就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这并非神的视角。实际上,从信仰的角度看,通常上古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正如我们前面总结,我们祖先的信仰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山仰止的高度,放弃它们将是我们这个世代的重大损失。
为什么我们会有进化论的错觉?因为人类的健忘和魔鬼的作为,我们在漫长的信仰衰落期中,很容易忘记祖先的敬虔和启示。但对于犹太人和中国人来说,我们仍然可以恢复这种记忆,因为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极其详尽和连续的信仰和记录,如四书五经、古文字以及历代的历史记录,可以让我们重新发现古代信仰的精华。
古代信仰的宝藏
中国古代上帝信仰从本质上属于旧约时代的信仰,即使出于上帝的启示,在当时的背景下看,像是透着毛玻璃,是模糊不清的。但现在耶稣基督已经到来,神的灵也因此普世降下,就像新约开启了旧约,那些隐藏在中国古代上帝信仰中的奥秘,也可以因着基督的恩典和圣灵的同在被解开,不仅会让我们在全新的层面去理解圣经真理和古人信仰,也将释放出新鲜启示,造就中国教会与信徒。
可以说,神借着古人留给我们的,是一座信仰的宝藏,价值连城,里面埋藏着许多宝贵的教训和智慧。我们这里选取一些“点”,以点带面,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 以“仁”为本
“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共499段,其中有58段讨论仁的问题,有109次提到“仁”,孔子认为,所有的德行都应该建立在“仁”的基础上。
那么,什么是“仁”?《韩非子·解老篇》做了总结: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意思是:所谓的仁,就是从心底里快乐地去爱人。所以,“仁”其实就是爱,更偏向于人与人的爱。不过,孔子认为,这种爱并非来自人自己,而是从天道(上帝)而来。所以,孔子的“仁”与圣经里的“爱”其实是相通的,和合本圣经多次将神的爱与人的爱翻译为“仁爱”。
圣经将爱称为“最妙的道”,并说神就是爱,律法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其原则与孔子对于仁的重视是相同的,可惜,在我们西化的信仰背景中,由于过于注重真理、能力、恩膏等等,并没有将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所以,研究孔子“仁”也是恢复“非拉铁非”(彼此相爱)的机会。
同时,在孔子眼中,“仁”并非你好我好大家好或者某种缥缈的情感,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可以身体力行的。“仁”在道德中,是道德的基础,也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种修身方法;在政治上,体现为博施济众的仁政,是礼制的基础;在教育上,就是有教无类,让不同阶层和禀赋的人都能受到教育……这些都能给我们在基督信仰中恢复爱的根基带来全新的启发。
- 品德修身
品德与修身也在传统神学中被忽略。而儒家早已经在孔子“仁”的基础上,发展出包括“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要素,其精神与圣经基本相通。
围绕这些道德标准,古代传统上非常强调“修身”,也发展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方法和途径,如“慎独”,如《中庸》里讲:“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是否有人看见,是否有人听见,都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再隐秘的地方也是能被发现的,再细微的事物也是会显露的,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时,仍然要谨慎。)还有其它的修身方式如自省、克己、不贰过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 知行合一
“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不少基督徒的通病,“知行观”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重要主题。从《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再到明朝王阳明(王守仁)的“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致良知。”,再到今天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活学活用”,中国人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知行观”,这恰好也是主耶稣非常强调的: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做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马太福音7:24)
“知行合一”的道理强调的是信仰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接地气,信仰不仅是“因信称义”,也是“因行为称义”,不仅是“道成肉身”也是“肉身成道”。
- 中庸之道
在历史上,偏激给上帝信仰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就是历史上两个极端,现在的恩典福音、极端加尔文主义等等也都是宗教极端的现代版本,而且极端特别容易演化为异端邪教,所以圣经上一再强调:你们要照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的谨守遵行,不可偏离左右。(申命记5:32)
而儒家对于不偏激,走中道的强调则无以复加,专门有一部经书《中庸》来阐述这个道理,甚至将中道提高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中庸》对中庸如此定义:“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之为中。表现出来加以节制,就是和。这样的“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样的“和”,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样的“中庸”之道,是圣经“中道”真理的提升和有益的补充。
- 智慧之学
智慧是圣经与中国古代上帝信仰的与圣经共同强调的道理和学问。圣经中有专门的“智慧书”的部分,主要包括《传道书》和《箴言》等,还有一位带领以色列达到国家顶峰的“智慧王”所罗门。儒家强调政治和社会秩序多一些,也不乏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 《尚书·大禹谟》这样的智慧名句,被称为著名的“十六字心经”。智慧在道家中得到更多强调,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作为古代的“智慧书”。
- 关系之学
中国古人非常强调人伦,注重人际关系,前面提到的孔子的“仁”、德行和修身等,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对孔子更注重人际关系的规范和次序,老子更注重人际关系的智慧,老子提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讲求人际关系的知足和适度,与孔子的教导互为补充,总体上,在传统中的人际关系观念中,以和为贵,以和为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和文化。
实际上,圣经不仅是一本真理之书,也是一本关系之书,三位一体、神人关系、人际关系都是圣经的重要主题,人际关系也是圣经所高度关注的,“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想要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古代信仰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可以让我们转变视角,帮助教会内部建立更加稳固和谐的关系,对实现“非拉铁非”异象大有帮助。
- 家国情怀
与西方从个人主义出发的,自由民主人权不同,在中国的传统中,并未将个人、家庭和国家割裂开,而是形成一种三者和谐共处的家国情怀文化,让个人不只是关注自己的事,也关注国事天下事,就像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们前面提到的士大夫精神,其基础正是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方面上,基督徒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因为我们既有地上的家,地上的国,又有天上的家(教会),天上的国(天国),通常这两个家国又有争战,古代信仰的智慧会帮助我们调和起来。
- 为王之道
基督徒作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儿子,一个重要的职分就是以君王的身份去统治(不是直接参与政治,而是属灵意义上的统治),这并非一个我们来世才关注的问题,圣经在这个主题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教导,但我们中国人有着额外的福利。因为治国和统治之道是古代的诸子百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孔子的学说最终落脚点在于治国,因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儒家学说强调的“君子”,本身就有君王之子的涵义,还有“内圣外王”、“天下为公”等道理,这方面的积累异常丰厚。
中国古代的统治之道,不仅有儒家道家这样的理论指导,更有数千年君王统治的实践历史,其中既有黄帝、尧舜禹、刘秀这样的依靠神的成功经验,也有不少王莽、商纣王这样天怒人怨的失败案例,这些与圣经记载的以色列历代君王的实践一起,给我们基督徒学习王道提供了绝佳的教材。
- 君尊祭司
麦基洗德在圣经中一直是个扑朔迷离的人物,他是个外邦人,却以更高的位份为犹太人的先祖亚伯兰罕祝福,耶稣基督就被称为麦基洗德等次的祭司,基督徒也继承了这个身份。这在犹太背景下很难理解,因为在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君王、祭司的职分是分开的,但放在中国上古历史的背景下,就变得比较清晰了。因为中国古代的君王,黄帝以及尧舜禹都是像麦基洗德一样,既是君王,又是祭司,甚至还是先知,商朝的开国者商汤王甚至有把自己献祭,为民请命的案例。
我们相信,在当前的末世,神也要在基督徒中重新兴起麦基洗德的职分,这可能是末世复兴的关键之一,而中国古代君王的类似侍奉,就是解开麦基洗德奥秘的钥匙之一。
- 御龙术/观天象/谶纬之学
中国上古时期,也并不只有儒家这样注重现实生活的,比较理性的门派,也有关注超自然,关注神迹奇事的部分。许多上古的著作,例如《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上古一幅奇妙的图景,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运用比我们想象的普遍和深入,我们在这里略举一二。
龙,是在中国古代传说有着超自然能力和灵性的动物,掌管着天气和水域,可能我们会以为这种动物并不存在,但如果我们回到圣经,就会发现龙也是上帝所造的灵物。在黄帝的时代乃至夏朝和商朝,龙是可以被驯养和驾驭的,黄帝本人就可以驭龙而行,说明龙在属神的人手里,可以成为管理世界的渠道和工具。
前面第六章曾提到,古人通过观察天象的变化知晓耶稣基督的到来,古代的天文台,并不单纯是个科学机构,而是担负着通过观天象预言天下大事的职能,因为神在做大事之前,往往会通过天上星星、太阳、月亮等天象的变化提前告诉我们,好让我们有所准备。可惜这种观天象的能力也失传了,需要我们去恢复。
谶纬之学兴起于汉朝。“谶”其实就是先知预言,而“纬”指的是研究古代典籍如四书五经得到的先知性启示,被认为是古代神与人互动和沟通的途径,这与圣经的先知性预言是何其相似!许多有智慧的古人很重视谶纬得来的启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是如此,他打天下和后来的统治,都得到了不少谶纬之言的帮助和引导。
如果我们可以籍着古代的记载和实践,恢复像御龙术、观天象、谶纬之学这样的超自然能力和学问,就可以大大造就我们的信仰。当然,对于这些学问,我们也必须靠着圣经和圣灵加以分辨,剔除那些假道和来自魔鬼的成分。
从以上粗浅的介绍,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上帝(天道)的信仰是极其丰富和深入的。我们相信,神正在中国教会掀起一场新的“古典中兴”运动,通过挖掘古代信仰的宝藏,接过古人信仰的火炬,以古代的信仰营养来滋润现代的教会复兴!
因此,让我们向以赛亚一样去祈求:
耶和华的膀臂啊,兴起,兴起!
以能力为衣穿上,
像古时的年日,像上古的世代一样兴起!
从前砍碎拉哈伯、
刺透大鱼的,不是你吗?
(以赛亚书 51:9)
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学习古代的信仰,不必过于死板,而是要食古却不泥古,继承中又有创新,让古代上帝信仰在基督的恩典中,在新时代迸发出全新的活力。我们相信,当我们传承古代信仰的精华,接续古人对上帝的美好侍奉,以下圣经的应许就必成就:
那时,犹大和耶路撒冷所献的供物必蒙耶和华悦纳,仿佛古时之日、上古之年。(玛拉基书 3:4)
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会被上帝从世界中呼召出来,是要做盐做光,是要得胜的,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神学”,《启示录》的非拉铁非教会和示每拿教会就是得胜的教会,其它教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败。教会如何得胜?中国古代上帝信仰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迪,今天我们来看看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其实探讨的就是成功与得胜之道,是一整套的方法论。这种成功与得胜之道有三个基础:成功和得胜是个系统性的事情,我们要将一切关系到成功的因素考虑进去,或者说把成功分解成为一个个小的要素;世界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都在“天道”的统御下,那么我们可以把以上的成功因素都围绕“天道”统御起来;最后成功是有次序,有时间顺序的,要成功,就要按照次序和时序行事。
围绕三个基础,《大学》又将成功与得胜之道总结为:“三纲六证八目”,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六证指“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都与圣经一致,“止于至善”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上帝与人的联合,“得”我们可以理解为“得胜”或者“得道”,“平天下”则是得胜的具象化,福音传遍天下,让天下人得着上帝的平安和救赎,难道不就是上帝为基督徒设定的主要目标吗?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对 “三纲六证八目”不再展开了,有兴趣可以阅读本号系列文章《儒家经典大学的信仰智慧》,我们直接说说《大学》成功之道四个主要总结:在次序与时序上,“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分清主次”,在上帝的时间和次序中行事;在灵魂体的关系上,“从内到外,内外兼修”,灵魂体三条战线同步推进。一条不拉;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则“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就像耶稣基督一样,先从自己做起,再感染和带领其他人,一起为上帝之道而奋斗!
《大学》的成功之道,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人作为含族的性格特点,务实、全面并直击本质。也可以看到《大学》之道的宽广和恢弘,从心内到心外,从个人的国家,从小事到大事,无所不包。学习这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信仰智慧,会让我们更加坚实,更加从容地迈向得胜之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从第六章我们知道,上帝把祂的启示和真理分为三份,分别给了闪族的犹太人,含族的中国人,以及雅弗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形式上就是旧约圣经,儒(道)家学说,新约圣经。如果我们仅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上帝信仰,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和借鉴来自其它两个来源的启示和真理,将这些启示和真理拼接融合起来,才能得着上帝在末世为我们预备的极大荣耀。
- 犹太人的信仰传统与实践
犹太人作为神所眷顾的民族,在接近4000年的历史中,神留给犹太人的真理启示,不只包含旧约圣经,也融化在犹太人的其它经典、传统、文化、习俗与语言文字中。神留给我们的圣经,本身有着强大的犹太文化和环境背景,因为新约圣经启示大部分都是犹太人写成的,如果我们不认识这种背景,也很难更透地理解圣经真理,并获得适应当今中国的启示,这是被反犹主义长期影响的西方教会一直忽略的。此外,深入了解犹太信仰文化和背景,也是中国作为便雅悯支派与犹大支派彼此联合和亲近的需要。我们相信,由于中国古代上帝信仰与犹太上帝信仰,同为旧约式信仰,中国教会学习和了解犹太人的信仰传统和实践有些天然的条件,甚至我们可以成为犹太人与其他民族沟通的“桥梁”。
- 西方教会的信仰传统与实践
以雅弗族为主的西方教会,擅长于理性、逻辑与思辨,对于圣经有独到的看见。福音与圣经到达西方教会以后,也有着长达两千年的西方教会信仰实践和传统,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西方教会是信仰的勇敢“拓荒者”,他们不仅去到世界各地传教,也在属灵的各个领域,神学、解经、圣灵功用、教会组织、敬拜赞美、属灵争战、政教关系、社会参与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勇敢的探索,都有一些成果,都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且,由于早期的中国教会是由西方教会“奶”大的,实际上也不加批判的接受了西方神学体系。不过西方教会由于雅弗族的民族局限,神学体系存在不少缺陷,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另外,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要将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真理上,中国古代的上帝信仰和犹太人的上帝信仰都是靠基督的救赎成全和激活的,而西方教会的信仰传统则直接与新约相关,三个民族的启示,都必须统一在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真理中。
同时,来自中国古代的信仰传统,犹太人和西方教会的信仰传统都需要分辨和查验,因为人会犯错,可能会把人的东西掺和到神的启示中,甚至会造假,假借神的名义发布人的东西。
那样的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的使徒。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后书 11:13-14)
如何分辨和查验?最好的方法是圣经和圣灵的交叉检验。圣经就是神的话,有确定的文本,具有无上的权威。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以赛亚书 8:20 和合本)
圣灵住在基督徒里面,解释和应用神的话,是仅次于圣经的权威。但真理的灵来的时候,他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翰福音 16:11)
圣经与圣灵的结合,代表着神的完全和权威,因此,我们从其它渠道获得的所有真理启示,不仅要建立在这二者的基础上,也都要放在这二者的光照下进行双重的审视和查验。
凭着圣经与圣灵的双重检验,带着谨慎、谦卑和开放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中国古代上帝信仰,犹太人的信仰传统以及西方教会的信仰传统,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带出可以战胜一切黑暗的力量,让上帝之道在这末世烨烨发光!
参考文献:
文章:“爱人”——孔子的仁学思想 作者:李木生
文章:修身是儒家的必修课 做人就需要修养德行
百度百科词条:知行合一 中庸之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