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条诫命。第二条也如此,就是要爱邻如己。这两条诫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书的总纲。”(马太福音 22:37-40)
上一章,我们了解到中国人的祖先西尼人,虽然属于被咒诅迦南的后代,却是一个敬虔爱主的民族,因此被神呼召,来到中国,免于迦南各族的毁灭。他们与神的关系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早期的中国人。
不过,上古时代的文字记载很少,因此整个民族的回忆是十分模糊的,但我们可以籍着西尼人的线索,以及少量的文字记载,还原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状况,搜寻他们信仰上帝的蛛丝马迹。
那么何为上古?唐代的颜师古沿用前人的说法,将古代分为上古、中古和下古:“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按照这个说法,上古时代包含“三皇五帝”时代,以及夏朝和商朝,我们也依照这个划分来讲述。
早期的争战
上一章我们提到,西尼人与以色列人非常相似,他们的祖先都是有信心的属灵巨人,被神呼召,离开偶像遍地的本土本家,来到神所指定的地方,并逐渐被塑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按照圣经的记载,以色列人后来被神带领到埃及躲避饥荒,在那里寄居四百年,然后被埃及人厌弃,神又差遣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回到了神应许他们的迦南地。
西尼人是否经过了类似寄居和出埃及的过程,我们还不清楚,但依据考古的资料,当他们最终来到中原地区定居的时候,面临的情况与以色列人初到迦南地是一致的。
以色列人来到迦南地的时候,面对的正是西尼人留在迦南的弟兄们(这个很有些幽默感,以色列人不会想到,他们要消灭的民族的残余,会成为另一个属神的民族),但那个时候他们的罪恶已经满盈,神命令以色列人灭绝这些深陷罪恶的迦南人,经过多年的苦战,迦南七族大部分人终于被以色列人打败、灭绝,只有一小部分侥幸生存。
到达中原地区的西尼人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在他们来之前,已经有许多民族比他们更早来到这片土地。他们主要是含族一支,可能也包括一小部分闪族,这已经被分子人类学所证实。
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在约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散居许多文明形态,而且有着自身的特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比如浙江的良渚文化、四川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江苏的龙虬文化等等,这与当时的多民族形态是对应的。
当西尼人闯入这片土地的时候,想必他们同样得到了神的指示,消灭和驱逐这片土地上的其它民族,因为他们的凶暴和罪恶,并不亚于以色列人要面对的迦南人。而且这些民族几乎都是拜偶像的,与信上帝的西尼人格格不入。早期的中国人将这些民族称为蛮夷或者四夷:“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礼记·王制》
于是一系列长时间的,艰苦的征服战争就开始了,比如那时黄帝对东夷、九黎族、苗族、蚩尤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可能就是早期西尼人征服上古中国的尝试。
与约书亚时代的以色列人一样,在神的带领下,西尼人将一部分的蛮夷赶到北方或者更偏远的地区,大部分被消灭,极小一部分留了下来,融入西尼人-汉族的血统,但不足以影响整个民族血脉的纯正。经过这一系列战争,中原被西尼人占领,而且保持了西尼人血统的纯正,一举奠定了未来单一(其实是大部分)民族国家的基础,就像以色列人一样。
可以说,经过这些征服战争,西尼人渐渐转变为早期中国人,我们现在称呼的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开始成形,民族认同也逐渐形成了。
至于那些被赶走的蛮夷们,尤其是西北方向上的西戎与北狄,并没有在中国历史上消失,而是在中国西方和北方的荒漠、隔壁以及草原上生存繁衍,不断演化,并在力量强大时不时地攻击汉族人建立的王朝和国家,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重要因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以色列人与上帝有着亲密的关系,很多时候,神直接借着祂所选择的先知、祭司和领袖与以色列这个民族说话,引导以色列人进入神的计划,进入自己的命定。西尼人——早期中国人也是如此,在来到中国的艰苦旅途中,在上古与四夷的争战中,与上帝发展了亲密的关系,否则这样一个小小的民族不可能成为大国之尊。
在以色列人与神的关系中,祭祀占到了重要的地位,圣经中以极大篇幅规定了祭祀的仪式,因为祭祀是神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人通往神的门径。上古中国人也不例外,他们所祭祀和敬拜的,其实与犹太人一样,是同一位神。
早期中国的典籍《左传》这样描述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就是祭祀和打仗,祭祀排名比打仗还要靠前,因为没有神的支持和引导,打仗也丧失了意义。
孔子也在《中庸》中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祖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里的郊社之礼,就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典礼,“郊祭”是祭天,“社祭”是祭地,整段文字的意思是:制定了祭祀天地的礼节,是用来服侍上帝的;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这段话足以看到早期中国人对于祭祀的重视。
孔子在《礼记》中有几章是专门讨论祭祀意义的,其中一段说:“天垂象,圣人则之。郊祭,天之道也。”意思是:“上天赐下样式,圣人如法制做。郊祭所要体现的乃是天道。”
短短的几句话,已经点出了祭祀的基本原则、重要性和意义,与圣经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应的,但已经有了一些中国特色,那就是祭祖与祭天地同时进行,祭祖并不是将祖先当神一样祭祀,而是一种“配祭”,将对祖先的纪念放在对上帝的祭祀之下。
实际上,祭祀上帝的祭天大典,在文字记载中,可以一直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尧舜二帝。《尚书·舜典》记载,舜“肆类于上帝。” “肆类”就是向上帝祭祀的意思。而且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虽然后来有些变味了,变成日神和月神的仪式,但基本的样式都在。
天人合一的亲密
在旧约中,以色列人以律法为荣,但他们常常忘记上帝颁下律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人发展出一种亲密的关系,而不是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相对来说,由于中国人并没有以色列人那样沉重的律法担负,反而可以与上帝发展出一种更加自由的亲密关系。
因此,从上古开始,中国人就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与新约中耶稣与信徒联合的真理非常相似,也就是人与上帝可以进入极度的亲密,以至于不分你我,这种认识是超越旧约神学的。
在上古时代,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天人合一”的绝佳典范,那就是被誉为“华夏始祖”的黄帝。传说在上古时代,有一些通天之人,黄帝就是其中之一。因着他与上帝的亲密,他对神对人的侍奉有着极大的果效,上帝赐给他和他的国民极大的祝福。
- 他敬畏上帝、爱民惜物。
作为一位宗教领袖,他极其敬畏上帝,并与上帝有着亲密的关系,作为一位君王和政治领袖,他对子民非常爱护,也能善待仇敌。例如他打败炎帝之后,并未大肆屠戮,而是广行赦免,有力地保持了整个民族的存续。他不仅对子民慈爱,对上帝所造的一切都很爱惜。
- 他是一位得胜的君王。
黄帝所在的时代,应该是西尼人进入中国不久,面临着外交内困的局面,战争不可避免。在内,西尼人自己也分裂成不同的部分,另一部分由炎帝带领;对外,则被蛮夷包围和窥伺,而黄帝犹如约书亚,在神的带领下,统帅军队,平息内乱,打败蛮夷,统一了当时的中国(中原地区),为今天中国奠定了根基。
- 他集君王和祭司为一体,通天又通人。
在古代,君王和祭司往往是一体的,黄帝也不例外,他既主持祭天地的仪式,又执行君王的权柄,与神与人的关系都很亲密,类似《希伯来书》中提到的麦基洗德,也预表了耶稣中保的作用。
- 上帝赐给他极大的智慧才智与德行、使他德才兼备,将当时的中国治理地井井有条。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他不仅是道德楷模,还治国有方,带来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的盛世局面,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
- 他的服侍是超自然的服侍
通过上帝的恩赐,黄帝得了许多超自然能力、知识和恩赐,例如,他可以行神迹、驾驭龙和动物,这其实是上古时代许多属神之人的特点,按照古籍记载,那个时候神与人、天与地都有通道相连。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黄帝都是一位开创性的君王,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并成为后世君王的标杆,后来的君王,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均有黄帝的风范,敬神爱人。
如果说黄帝的记载有些模糊和久远,那么有详细历史记载的是商朝的开国君王商汤。《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译文:当初汤打败夏朝而统一天下,天下正是大旱灾,五年没有收成了,汤王就亲自到桑林去祈祷,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要祸及众多的百姓。百姓有罪的话,就降罪在我一个人身上。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好,使天帝鬼神伤害百姓的生命。”然后就剪掉自己的头发,用木头夹自己的手指来惩罚自己,用牺牲自己的身体来向上天祈福,百姓十分高兴,大雨不久就到来了。于是汤王感达鬼神的事被人们互相传开了。
商汤作为一位君王和祭司,在大旱灾以后竟然将自己献祭给上帝,以取悦上帝,这种传承自先祖的,敬天爱人的精神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点,与亚伯拉罕献以撒也有一拼。
在这些敬天爱人君王的共同努力下,上古的中国人以敬畏上帝为乐,开创了一段让人怀念的祥和盛世,孔子将其称为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这些上古时期的所作所为,至今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最早的赞美诗
信仰上帝的一个基本功课,就是对上帝的敬拜和赞美,以色列人为我们做了美好的榜样,旧约圣经记载了150篇赞美诗,许多被谱成歌曲,用来在圣殿中传唱。那么,中国先民信仰上帝,也有赞美诗吗?
是的,这就是中国的典籍《诗经》了,里面记录了305首赞美诗,选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与大卫的年代接近,《诗篇》中许多赞美诗出自大卫之手)的诗歌,有许多诗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这些诗歌都有配乐,用来在祭祀仪式上颂唱。
这里有专门歌颂赞美上帝的语句,如: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译文:伟大的上帝啊,光辉照临大地。监观天地四方,洞悉万民疾苦。
与《诗篇》113异曲同工:耶和华超乎万国之上;他的荣耀高过诸天。谁像耶和华-我们的神呢?他坐在至高之处,自己谦卑,观看天上地下的事。(诗篇113:4-6)
有歌颂上帝恩典和祝福的: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诗经·小雅·天保》)
译文:上天保佑你安定,江山稳固又太平。给你待遇确宽厚,一切福分都赐尽。使你得益多又多,没有东西不丰盛。上天保佑你安定,降你福禄与太平。一切称心又如愿,接受天赐数不清。给你远处的福分,唯恐每天缺零星。上天保佑你安定,没有事业不振兴。上天恩情如山岭,上天恩情如丘陵,恩情如潮忽然至,一切增多感荣幸。
有显示上帝要审判世人的,引导人敬畏上帝的: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诗经·小雅·节南山》)
译文:上天不肯阳光普照,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上天不肯施恩眷顾,给人间降下如此深重戾气。
还有歌颂上帝圣洁和公义的,有感恩上天的,有讲述上帝与人亲密关系的,可以说就是中国人的《诗篇》,这里就不一一枚举。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时代的中国人继承了西尼和西尼人的敬虔爱神与顺服,继承了他们与神美好的关系,并继续发扬光大,成就了上古中国第一个盛世。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索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信仰遗产。
参考文献:
书籍:《“上帝在中国”源流考:中国典籍中的“上帝”信仰》 作者:杨鹏
文章:《诗经》中的宗教思想 作者:胡益平
百度百科词条:黄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