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维新,进入命定,释放荣耀,迎接禧年!

复兴中国

儒家经典《大学》的信仰智慧(12)天人合一

《大学》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三纲的最终目标是“止于至善”,八目的最终目标是“平天下”,但其实这些目标都指向一个隐含的终极目标——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其实是整个大学之道的核心,大学中的一切,都有意无意地指向这个目标。

有意思的是,虽然对“天人合一”的向往渗透在儒家的骨子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无处不在,但儒家对“天”的态度讲得更多的却是敬畏和尊敬,讲的是“则”(效法)天,“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雏形多在道家中讨论。

直到汉朝,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到了宋朝,有一位大儒张载,也就是提出著名“横渠四句”的那一位,才在他的著作《正蒙·诚明》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词才进入历史舞台,并盖上了儒家的标记。

“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天”我们知道就是上帝,就是神,“天人合一”就是上帝与我们人合而为一,联合成为一体。

这是一种很先进,很强大的观念,在世界各个民族在拜偶像的时候,中国人至少在4000年以前,就开始探索和总结这个观念,孔子只是其中最重要的节点。中国人那时就意识到,我们人不仅渴望与上帝亲近,上帝也特别渴望与我们亲近,这是除了犹太人和中国人以外,世上没有第三个民族领悟到的宇宙奥秘。

“天人合一”其实贯穿了整本圣经,圣经记载的其实就是“天”与“人”的交往史,追求彼此合一的历史。

如同我们前面讨论的,旧约圣经专注的是“住”,也就是“止于至善”的“止”,上帝要住在人间,与人同住,这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形式。所以上帝命令以色列人建造会幕和圣殿,会幕和圣殿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住所。但是由于上帝的圣洁与公义,人是很难接近上帝的,要经过各种繁琐的献祭,遵循严苛的律法,就是这样,一般人也无法进入那最亲密的所在——圣所和至圣所,只能在外院远远地望一望。

于是耶稣基督来了,他来是带着任务来的,他不仅要为人赎罪,也要让人与神“和好”,重新接上因为罪而破坏的亲密神人关系。于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一次的献祭,打破了旧约律法的束缚,给神人关系带来全新的转变。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希伯来书 4:14-16)

在旧约时代,除了像摩西、大卫那些特选的人,神人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新约中,籍着耶稣的所做的恩典救赎工作,以及圣灵的中保,普通人也可以进入灵里的至圣所,与神和好。与神发展出无比亲密的关系。旧约强调的“住”的神人关系,也开始向“联合”与“合一”的方向转变。所以,圣经这样说:

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罗马书 6:5)

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 3:26-28)

与耶稣,与上帝成为一体,成为神为所有人设定的目标: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以弗所书 4:4-6,13)

都是照他自己所预定的美意,叫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以弗所书 1:9-10)

一幅多么美好的图景啊!!!神、人、天地都在耶稣基督里成为一体!

中国古人得了启示,早已在灵里预先看见了这一“天人合一”美好的图景,不仅如此,上帝甚至为中国人赐下了一些更为独特的启示,与新旧约有所不同,也成为新旧约的有益补充。

首先,与犹太人不同,中国人是外邦人,虽然有一些礼法,但与犹太人律法的重担是没法比的,所以,古代中国人的上帝信仰,比犹太人更加灵活,比犹太人更有恩典,比新约更加有规矩,这是一种介于新约和旧约之间的上帝信仰,有一种其它民族没有的灵活性和大智慧。

儒家的“天人合一”,其实是一种弥合新旧约神人关系鸿沟的神学,从旧约律法带来的敬畏,到新约里救恩带来的亲密,这种转变之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从某种角度而言,今天的犹太人之所以没能接受基督,就是因为这种转变太大了,犹太人的思路还转不过来弯来

但儒家的“天人合一”不同,既有对神的敬畏,又有那种亲密的神人关系在,所以可以成为架在新旧约之间的桥梁。

然后,基于中国人高度注重实际的民族性格,“天人合一”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和目标,而是成为一种可以实际操作的,接地气的方法和途径。

新旧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但对于普通信徒来说,即使知道了这一切,但是也好像黄鼠狼咬乌龟——无从下手。儒家尤其是《大学》,则把实现“天人合一”的图景落实到一个操作手册和说明书的水平。

《大学》实际上认为,“天人合一”并不抽象,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处理人际关系,比如打扫卫生,比如慎独,“天人合一”可以落实到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从内心的想法,到日常的修身,再到治国之术,都是在实践“天人合一”,是通向“天人合一”的一个小台阶。

 “天人合一”也是一个无比宏大的图景,于是《大学》把这个宏大的图景分为许多小模块,“八目”其实就是八个模块,“六证”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六个程序,按照这些分解出来的模块和程序做,对于普通人来说,想实现“天人合一”就没有那么难了,有了比较实际的途径。

这就是《大学》的奇妙精微之处,既理想又实际,既大气又接地气,上承新约,下接旧约,散发着独到的信仰智慧,而这一切,其精华经文只有二百多字,加上传文也不过两千字左右,你不得不赞叹中国古人的大道至简!

同时,《大学》以简约明快而又有逻辑性的方式,总结了儒家一些基本理念,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也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以其篇幅短小,简明易懂,非常适合作为儒家或者国学的入门书。

《大学》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影响就不用说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末观、絜矩之道……已经融入中国的基因和血液,即使你从没有读过《大学》,作为中国人,你也会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我们主要是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来探讨这本书,但这本书也让我们可以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

当然,《大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的缺憾,可以在圣经,在信仰中得到弥补,如果我们把儒家的道理与圣经结合起来,我们的信仰就会更加坚韧有力,毕竟: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传道书 4:12)

当我们把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和儒(道)家这三股绳子合而为一,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不难。“天人合一”带来神的同在,神的同在带来神的荣耀,若我们一个个进入神的荣耀,越来越多,就会带来复兴,摇撼天地。

愿这古代中国人和现代基督徒共同盼望的这一宏大途径实现在这末世上!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阿们!(全文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