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维新,进入命定,释放荣耀,迎接禧年!

复兴中国

儒家经典《大学》的信仰智慧(7)诚意正心修身

正如我们提到的,“八目”是从知识的修养开始的,知识好像是一道围墙,将我们的心保护起来,但是知识也有其局限性,就像圣经所说:

关于祭偶像的食物,我们晓得我都有知。但知会使人自高自大,唯有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 8:1 )

知识很有用,但如果要我们内心真的改变和更新,还要更进一步,进入道德修养的范畴。

说到我们心灵,是人身上最奇妙的部分,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深入影响我们的一生,甚至主宰着我们的生命,圣经这样说: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或: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出。(箴言 4:23)

要改变和更新,一定要从心开始,这是圣经的思路,也是《大学》的思路,但人类的心也是复杂多变,难于驾驭的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移;《箴言》也说:治服己心的,如取城。(箴言 16:32)心的改变,要在行为的改变之前,《大学》的解决之道,从诚意开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恨所当恨,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那样,爱所当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这就是意念诚实,不自己欺骗自己,这就叫做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的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

那些品德低下的小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力图掩盖自己所做的恶,向别人显现自己似乎善良的行为。殊不知,别人一眼就能看到他们的本质,就像能看见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的伪装和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注意。

曾子说:“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像有许多双眼睛看着,许多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有了财富可以装饰房屋,有了品德却可以滋润身心,就会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传文的第一句,为“诚意”下了定义,就是不自欺,表里如一,敢爱敢恨。自欺的人就是糊住了自己的内心的明德,成为一个虚伪的人。在圣经中,虚伪的最高“境界”就是法利赛人,他们也是被耶稣责骂得最为厉害的人,也与上文提到的那些善于伪装自己的小人异曲同工。就如圣经所言:

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凡木看果子,就可以出它来。人不是从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出善来;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来;因心里所充的,口里就出来。(路加福音 6:43-45)

圣经也同样强调“诚实”。神是“诚实无伪”的神,他有着丰盛的“诚实”和慈爱,他手所行的是“诚实”公平,神让人们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所以,《大学》所说的“诚意”,就是靠近神的先决条件。

在这段传文里,给“诚意”也提出了一个指标,或者修行方法,那就是“慎独”,也就是私生活与公开生活的合一。这在圣经也有类似的表达:

你施舍的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答你。……你祷告的候,要你的内屋,关上,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答你。(太福音 6:3-4,6)

因为:因此,你在暗中所的,将要在明被人听;在内室附耳所的,将要在房上被人宣”(路加福音 12:3)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德要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是因为,心中有所愤怒就不能够心态端正;心中有所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态;心中有爱好(情欲)就不能够端正心态;心中有所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态。心态不端正,心思不集中在自己的所做,那么,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但却不知道真正滋味是什么。这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德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态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所用的各样的器具和住所,特别容易沾染各样的污垢和灰尘,要经常地清洗与打扫,这个对于人心也是如此,要明明德,就要正心,要正心,就要打扫心中的污垢。这里特别指出是哪些污垢:愤怒、恐惧、情欲、忧虑,这些都干扰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无法集中在“明德”上。

圣经中也提到类似的“污垢”:

好气的人挑启争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箴言 29:22)

里没有惧怕;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惧怕里含着刑,惧怕的人在里未得完全。(翰一 4:18)

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坏;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拉太 6:8)

不要明天忧虑,因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了。”(太福音 6:34)

当我们不打扫自己的心,任由愤怒、恐惧、情欲、忧虑淹没我们的心,我们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会感知不到我们里面的“明德”,圣经也说:

所以我用比喻对们讲,是因他看也看不,听也听不,也不明白。在他身上,正了以赛亚言,:你听是要听,却不明白;看是要看,却不得;(太福音 13:13-14)

“正心”与圣经中“清心”的概念更相近,“清心”就是洁净自己的心,纯洁自己的心,而且清心的结果就是:清心的人有福了!因必得神。(太福音 5:8)所以,“诚意”与“正心”的本质是相似的,是预备自己的心,好能靠近神,亲近神,也类似于基督信仰的灵修,我们相信,与基督信仰中的祷告、默想、赞美、敬拜等方法结合,“诚意”和“正心”的目标更容易达成。

“八目”的前四目,都属于心里的事情,在灵魂里做事,是建造一个里面的,美好的人,也是外人看不见的,犹如海面下的冰山。心灵的建造固然重要,因为一生的果效从心发出,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之中,心灵的状态总会浮出水面,成为可以被人看到的行为,这心里的事情,要靠行为来成全,这也是圣经的精神,从心到行为的环节,就是八目里的“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之所以说管治好家庭和家族首先要修养好自身,是因为人们往往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过于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过于厌恶;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过于尊敬;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过于偏袒;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过于轻视。因此,喜欢某人而能看到他的不足,厌恶某人而能看到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见。有谚语说:“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人也往往不满足自己庄稼的丰硕。”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治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本段传文谈到的是“修身”对于“齐家”的必要性,说的其实是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则,不公平、公正、慈爱的话,对别人也无法公平、公正、慈爱,其本质有点儿像圣经提到的“爱罪人不爱罪”。

不过有些奇怪的是,此处对“修身”是什么并未直接提及,需要圣经的补充和说明。“修身”其实指的是,我们里面那个经过明明德,已经达致美好的人,要控制和管理那个外面的身体,让“他”与我们的心达成一致,也就是内心的“我”与身体的“我”要合一,行为与心灵合一并达成一致,所谓的“知行合一”。

不过,我们知道,“修身”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身体里,藏着一个很厉害的反对者,圣经里叫做“肉体”,这个“肉体”服从世界的法则,被这个世界的恐惧、情欲、忧虑和愤怒所主宰,并且贪生怕死、见利忘义,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那个我格格不入,因此会大起冲突,整个《罗马书》第七章就是描述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我倒去做。……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善的候,便有与我同在。……我真是苦啊!能救我脱离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 7:19,21,24)

圣经也给了我们相应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靠着耶稣基督受死复活赐下的救恩,靠着圣灵,“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制伏我们里面那个叛逆不听话的肉体,让“他”服从我们的心,服从神为我们定下的旨意,最后达致知行合一,信心与行为的合一,因此,修身也是一种得胜,是“心”对“身”的得胜!

因此,“修身”是“八目”里,一个极为关键又很困难的环节,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环节,也是从内到外,从信心到行动,从个人到集体的突破,于是《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本,其他为末。

当我们以修身为本,达到一定的地步,就可以进入一个更加宽广的领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