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维新,进入命定,释放荣耀,迎接禧年!

复兴中国

儒家经典《大学》的信仰智慧(4)止于至善

在大学的三纲要中,“明明德”是基础,“新民”是手段,那么“止于至善”就是目标,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传文怎么说。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翡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翡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翡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篇中说:“京城及其周围方圆千里,都是老百姓向往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绵蛮》篇中又说:“那‘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草木茂盛之处。”孔子因此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庄重高尚的周文王啊,为人始终光明磊落,能不断地居住在至善的境界。”做国君的,要活在仁爱里;做臣子的,要活在恭敬中;做儿女的,要活在孝顺中;做父亲的,要活在慈爱中;与他人交往,要做到忠诚信用。

《诗经·卫风·淇奥》篇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追求学问就像制作骨器一样,不断用刀切啊,用挫磋(磨)啊;修炼自己就像打磨美玉,反复雕琢,反复磨光。他庄重刚毅,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说做学问的态度;“反复雕琢,反复磨光”,是指自我修养的功夫;说他“庄重刚毅”,是指他谨慎而有所敬畏;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威严的外表;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学问的盛大,品德修养,已经达到了至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周颂·烈文》篇说:“啊!前代君王的恩情真是令人难忘啊!”这是由于后世的君子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前代贤王的安乐,享受他们遗留的益处。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这段文章,一个字,信息量很大!头两段重点在于解释什么是“止”,从现代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词,在文章中,很明显,它就是“居住”的意思,可能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因为我们通常会说“达到”某种境界,不会说“居住”在这种境界中。

但是,“居住”这个词,对于基督徒来说,反而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个词在圣经中出现的次数实在太多了,我们选了以下四段。

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因是永生 神的殿,就如 神曾:我要在他居住,在他来往;我要作他的 神;他要作我的子民。(哥林多后 6:16)

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以弗所 4:6)

我听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看哪,神的幕在人。他要与人同住,他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自与他同在,作他的神。(启示 21:3)

神将他的灵赐给,从此就知道我是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里面。(翰一 4:13)

稣为神儿子的,神就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神里面。(翰一 4:15)

注意这些经文中的“住”,其实与“止”是一个意思,神要住在我们里面,我们也要住在神里面。

记住,“住”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如果人能够住在一起,必须是最亲近的人,在社会中,只有父子、夫妻或者最最亲密的朋友才会住在一起。你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领悟力,他们那么早就知道,一种至善的境界,不是能到达的,而是要住在里面,与之建立亲密的关系。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这是一种鼓励,鼓励人们就像鸟儿喜欢住在水草丰美之地一样,去渴慕那种“安然居住”的状态。

让我们再来看后面两段,实际上是在解释什么是“至善”,仔细分析,你就会有更加惊人的发现。

我们说到“至善”,可能第一反应应该是某种品德,善良、慈爱、诚实等等。但古人没有那么空洞,他们的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一个“人”!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是一位有翡君子,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诗经》用了许多美好的字来描绘他:翡(文质彬彬)、瑟(严肃庄重)、僴(xiàn,威武刚毅)、赫(显耀盛大)、喧(光明磊落)……

最重要的是,他是谦卑的,即使有了如此美好的品质,他仍然不会满足,而是日复一日,反复切磋,不断琢磨地去打造自己的品格,让人想起圣经这段话:

弟兄,我不是以自己已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 3:13-14)

在古人眼中,品德绝不是一些空洞的词汇,而是人格化的。对于实际的中国人来说,君子还是有些抽象,为了让品德更加具体化,《大学》又给我们列举了那些存活过的“君子”,例如周文王。

四书五经中,特别推崇几位前代的君王,如尧舜禹,如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四书五经列举他们品格,他们的威仪,他们的长远影响,成为君子这样理想人格的具体范例。

这些君王,这些“有翡君子”们,就是古人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古人们终其一生要追求的榜样。但经书并没有说他们是神,他们也是承接天命而来。

因此,他们都是那一位真正“有翡君子”的预表,与旧约圣经那些伟大的属灵巨人,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一样,指向道成肉身的那一位,也就是“天”的儿子,尧舜禹再怎么完美,都是有瑕疵的,只有道成肉身的那一位,才是真正完美至善的,是所有人的榜样和目标,是君子中的君子,也是君王中的君王。

“止于至善”,其实就是与住在这位终极“君子”的里面,就是与耶稣基督联合,成为一体,正如以下这段圣经所言:

直等到我众人在真道上同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大成人,有基督成的身量,(以弗所 4:13) 而且,从传文对“止于至善”的解释上,我们会发现古人也懂得什么是恩典,我们的品德不是从自己而来,而是从上帝而来,当我们住在他里面,与基督联合,那些美好的品德和品格,如上面提到仁、敬、孝、慈、信就会显出来,这也是对“明明德”侧面的说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