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维新,进入命定,释放荣耀,迎接禧年!

复兴中国

儒家经典《大学》的信仰智慧(2)大道、大人、大学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智慧中,处处强调一个“大”字——“大”道,“大”丈夫、“大”人、“大”德——,“大”在这些词语里有“宏大”、“统御”、“包容”、“尊贵”、“伟大”等意思,中国的思维,总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那么,“大道”,就是统御一切,包容一切的真理,这种道上通天庭,下联天地,天地人神,无所不包,是博大精深,最终极的真理。与之相对的就是“小道”,研究和阐明的是一个领域、某个专业,适用于一个时代的“小”道理,我们平常所说的“术”“学问”、“哲学”其实就属于这样的“小道”。

“大道”是不同的,“大道”虽然是由人来宣告、总结、记录、传承,但本质上是一种“天道”,来自于天启,因为这样的终极真理,必须来自至高的存在,也就是神自己,只有祂才通晓这种贯穿天地人神的终极之道,并通过相信祂,与祂关系密切的人来传讲和揭开这种“大道”。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会发现,世上只有三种大道,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大天启系统——犹太人的旧约系统,给外邦人的,却主要由雅弗族人发扬光大的新约系统,以及我们本文要讨论的中国古代的儒道系统。既然这三样大道来自于同一个源头,它们也是彼此有关联的,世上所有的大道原为“一”,都来自“道成肉身”的那一位。

那么,遵循大道,按照大道而活的人,就被称为“大人”,儒家的一部经典 《周易》这样描述“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所谓的“大人”,他的德行与天地相配合,他的荣耀和尊贵与日月相配合,他的作为与时间的次序相配合,他的命运与鬼神(灵界)相配合。所以,大人就是承载大道,活出大道的人。

那么认识和遵循大道?如何成为大人?古代的圣人先贤得了启示,认为这种大道并非虚无缥缈,可望不可即的,而是可以学习的,对大道的学习,就是我们这个系列探讨的主题——“大学”。

此“大学”非彼“大学”焉!我们现代人谈到的大学,其实学习的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术”“学问”、“哲学”、“技能”等等,并非真正的大道,现代的大学学习的其实是古人说的“小学”,“小道”。

真正的大学,其实是一门极有雄心的学问,探讨和学习人生、社会、天地的终极之道,绝非“小学”和“小道”能相提并论的,这是一种天启的学问,并非人力所能为。它联结的是“大道”与“大人”,联结的是“道成肉身”与“肉身成道”,是上帝给中国人的托付,也只有中国人,会专注于这样的“大学”。——这就是位列儒家经典的《大学》的主题。

在深入学习这部奇妙经典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书的基本知识。

《大学》这部书与其说是书,其实更像是一本散文集,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重视,其“发迹”是在宋朝。受到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将其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

到了南宋,朱熹又作《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古代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么,《大学》这本书,既然面对的这么博大精深的主题,有多少字呢?——算上标点符号只有2217字。我们不得不慨叹中国古人言辞的精炼和简约,所谓的“大道至简”,在《大学》这部书中得到最深刻的体现,其实这本书比我们想象的还简洁。

中国古代的经典,通常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大学》就是如此。“经”是典籍中最核心的部分,而“传”则对“经”进行解释、补充、阐释和发挥。从“经”的角度看,《大学》更为简洁,只有257字,为孔子所著,而剩下的解释“经”的,“传”的部分,据传为曾子所著,其实大部分也是引自四书五经,有点儿像基督教的“以经解经”。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统领全书“经”的部分,也是《大学》精华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后有,定而后能而后能,安而后能而后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虽然这段古文并不难懂,为了理解起见,我们还是翻译为现代语言:

大学所讲的大道,在于弘扬人心中光明正大的德性,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意念安静;意念安静才才能够心里平安;心里平安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事物先后次序的道理,就接近这“大学之道”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修养自身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的心意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和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心意才能真诚;心意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德;品德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像修身这样根本已乱,而像治理国家和天下的枝末却能够处理好,这是不可能的;轻视应该重视的(根本),重视应该轻视的(枝末),没有这样的事!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大学”的道理,是有顺序、有方法、有主次的,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后人把其中的道理,总结为“三纲六证八目”: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领(三纲),“纲”就是纲领,提纲掣领,是大学的三大原则、原理和目标;

止、定、静、安、虑、得为六证,“证”就是“见证”、“证明”,是大学的具体步骤,是一个循环的时序;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八条目),是大学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为了更好的说明大学主旨,我们把《大学》以外的“五常”也加进来,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从它们延伸出来的“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作为“十德”,可以让我们对《大学》中的明德,以及要达到的“至善”有更好的理解。

这“三纲六证八目五常”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短短257字的“经”文,可以说包含着极大的智慧,它以“品德”为基础,从人内心的修养到治理天下的大事,将这些道理按部就班,举重若轻地串联起来,其中包含的道理既深奥有厚重,从极宏大到极渺小,从国家到个人,从心内到身外,宇宙的“大道”就是这样与每个人的生活联结起来!

下面,我们就结合《大学》的“传文”,与另外的天启《圣经》相对照,深入认识这“大学之道”的奥妙!

4 条评论

  1. 你真的相信《周易》是天启吗?与鬼神合其吉凶——鬼神:鬼与神的合称。泛指神灵、精气。偏指鬼;死去的祖先。指形体与精灵。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

  2.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1]。《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圣经里禁止占卜、巫术,所以周易怎么可能会是天启呢?

    • 由文章作者评论

      《周易》我没有看完,但从看过的部分来看,应该是天启,《周易》其实在描述天地运行的规律,用来占卜应该是后人的误用,你在批评周易的时候,你是否好好读过这本书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