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最后一个先知(有可能就是旧约圣经最后一卷作者玛拉基)停止发言以后,犹太人忽然失去了神的引导,上帝沉默了,此后的四百多年,也就是旧约和新约之间的两约时期,以色列没有先知,没有君王,没有启示,没有话语……,变成了无头苍蝇,为什么?
因为以色列将要发生一件超级大事!就如传说中的那只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上帝即将在沉默中如火山爆发,未来发生的事情,将要惊天动地,彻底反转世界的走向!这种大事,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准备,两约之间的以色列虽然看上去不温不火,其实里面已经在蓄势待发了。
类似的事情其实以前在以色列的历史上也发生过,希伯来人在埃及为奴的四百年里,上帝也保持了沉默,然后摩西这位拯救者突然出现,降十灾,开红海,带领希伯来人出走埃及,震惊了世界,这一次,将会有更加伟大的拯救者出现吗?
上帝的沉默,也是对犹太人的试验。就像圣经所说:没有启示,人民就没有法纪;
遵守律法的,就为有福。(箴言 29:18 新译本) 启示停止了,就是要看看犹太人这群神的子民是否还能自觉遵守法纪,遵守律法。两约之间的历史表明,人从来无法自救,没有了上帝的帮助、恩惠和带领,犹太人与其他民族一样迷失了,无法抵挡罪恶的诱惑,在黑暗不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失去了上帝的护佑,以色列再也无法保持独立,而是被敌人的马蹄践踏,沦为周围强权的玩物。玛代-波斯帝国相对巴比伦帝国,对犹太人算是友好,居鲁士大帝不仅允许犹太人返回故土,还允许他们重建圣殿和耶路撒冷城,以后的几位王,也继承了这种友好政策,让第二圣殿得以完工。
先知但以理曾经预言,代替玛代-波斯帝国的,将是一位“勇敢的王”,他要“执掌大权,随意而行”,这就是从现在希腊兴起的亚历山大大帝,从公元前334年起,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不仅灭亡了强大的波斯帝国,还四面出击,建立了一个超大的希腊帝国,并将希腊文化带到帝国的各个角落。虽然这个帝国只存在了十几年,但对欧洲中东的文化影响极大,新约圣经就是用希腊语写成。
亚历山大大帝对犹太人还不错,据说他攻占耶路撒冷的时候,有人曾把圣经预言里有关他的部分指给他看,使他对上帝和以色列肃然起敬,因此他保持了波斯帝国时期对犹太人的宽松政策。在他死后,这个庞大的帝国被部下分裂成了四个部分,其中的两个,托勒密王朝和西流基(或者塞琉古,其中心所在地就是当今的叙利亚)王朝先后统治以色列,他们对于犹太人,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但以理书》还预言,这段时期要出现一位北方王,这是一位“卑鄙的人”,自称为神,“他的军队必起来,亵渎圣殿,就是那堡垒,废除常献祭,又在殿里设立了那使地荒凉的可憎的像。” (但以理书 11:31 新译本)他实际上是未来一统天下的敌基督的前身。
这位王果然在西流基王朝统治以色列的时期出现了,因为西流基王朝正在以色列的北方。他就是安提阿古四世(或者安提帕特四世),公元前175年到164年在位,他的残暴和诡诈,对待犹太人之恶劣,是前所未有的。
果然,正如圣经预言,这位安提阿古四世,自认为希腊众神之一,取名“伊比凡尼”,意思就是“神显现”,既然自命为神,自然将敬拜真神上帝的犹太教视为眼中钉,展开了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他攻打耶路撒冷,拆毁城墙,掳掠圣殿,屠杀了大批犹太人。占领圣城以后,他命令停止圣殿献祭,任命不出于祭司家族的米尼老担任大祭司,并严厉禁止犹太人守安息日、庆祝犹太教节期,也不准行割礼,遵守饮食条例,并用希腊众神的偶像代替上帝,违令者要被处以死刑。
最为恶劣的是,为了将犹太教斩草除根,公元前168年12月25日,他命人在圣殿中设立希腊主神宙斯的雕像,并在圣殿中用猪(猪在犹太教是不洁的动物,因此圣经规定只能用牛羊献祭)血献祭,强迫祭司吃猪肉祭品,以此来玷污圣殿,许多忠于上帝犹太人因为拒不接受这种暴行而被处死。
安提阿古四世的暴行,激起了犹太人的愤怒和反抗。他们在耶路撒冷一个祭司马提亚的带领下,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安提阿古四世的统治。马提亚死后,他的儿子一个又一个继承他的事业,与西流基王国进行了一系列拉锯战,取得了不少胜利,最后终于在公元前143年,迎来了犹大亡国以后的首次独立,建立了马加比王朝,或者哈斯摩尼王朝。
不过马加比只是一个祭司家族,并非真正君王血脉,而且不久以后就陷入腐败和内乱,统治仅仅持续了八十年,在公元前63年就被当时强大的罗马帝国征服,这段短暂的独立时期也就结束了。
为了对付喜好反叛的犹太人,罗马帝国并没有直接统治以色列,而是扶持了一位傀儡安提帕底做王,这就是四福音书开始提到的大希律王(耶稣成人以后面对的是他儿子小希律王)。希律是一位以东人,也就是以扫的后代,对雅各的后代犹太人算是世仇,所以他对犹太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四福音书上记载了他所行的一些残暴的事情,这就是新约开始时以色列的历史背景。
两约时期的犹太人也并非一无是处,在这个时期,由于神的启示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经结束,犹太人也有机会和世纪编撰前人的经典和篇章,结集成册,这就是犹太人所称的“塔纳赫”(תנ”ך),又称“希伯来圣经”,也就是基督教所称的“旧约圣经”,主要由希伯来文写成。
不过,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不同,“塔纳赫”共分为三个部分,24卷:
1、《妥拉》(Torah / 希伯来文:תורה):意思是“教导”、“训诲”,基督教称其为律法书,共五卷,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也称为摩西五经。
2. 《先知书》(Navim / Nevi’im/希伯来文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八卷,除了大部分基督教的先知书以外,还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主要记录先知的事迹和言论。
3. 《圣录》(Ketuvim / Kh’tuvim / 希伯来文: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比较杂,包括诗歌、文学、历史,包括《诗篇》、《箴言》、《约伯记》、《雅歌》、《传道书》等基督教的诗歌书、智慧书,还包括《但以理书》和《耶利米哀歌》这两卷先知书,还有《以斯帖记》、《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及《历代志》这三卷基督教所说的历史书。
圣经编撰的工作在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以后就开始,持续了六百年,其中《妥拉》最先完成,《圣录》到公元前一世纪也基本完成。不过,有一些书卷,就是所谓的伪经和次经,如《以诺书》和《马加比书》,难以鉴别是否成为正典,于是犹太人中有名望的拉比们,公元100年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决定哪些书成为正典,这时候,希伯来圣经才算正式成型,并沿用至今。
这部旧约圣经,随着基督教的广传,被带到了全世界,并被翻译成为数千种文字,影响到各个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成为犹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本圣经其实最初是给犹太人的,蕴含着深厚的犹太文化特点,我们要理解这本圣书,就需要多了解一些犹太文化的背景知识。
伴随着旧约圣经正典的成型,还有另外一种令人迷惑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口传律法,主要包括《塔木德》、《米德拉什》、《哈拉卡》等起初口传,后来也被整理成文字的著作。以《塔木德》为代表,这些著作的源头大致在被掳归回和两约之间的时期,这些著作对犹太人的影响超过我们想象。
《塔木德》其实是对《妥拉》的解释和延伸,来自一些权威拉比的解读。这些口传律法,确实包含着一部分犹太人的民间智慧,但最终阻碍和窒息了纯正的上帝信仰。
《妥拉》和“塔纳赫”的正典,已经被确认是来自上帝的默示,口传律法虽然貌似在解释圣经,其实夹带了大量人的私货,有许多错误的教导,甚至与圣经直接对抗,耶稣也曾批评这是“人的遗传”。
更为恶劣的,这些口传律法将原始妥拉层层加码,“律上加律,令上加令”,将律法发展到让人发指的地步。圣经早已言明,律法其实无法用人的血气和肉体守住,律法起到镜子的作用,让人看见自己的罪恶和堕落,进而生发对上帝拯救的渴慕。虽然律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但人没法靠着自己的能力完全遵守,那不过是缘木求鱼的徒然之举。
这种打算用肉体遵守律法的倾向,就是律法主义,律法主义的尽头就是耶稣所说的“假冒伪善”,假装用肉体可以守住律法,其实内里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制造《塔木德》,将律法主义奉为圭臬的就是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起源于被掳归回的时期,大部分人都是精通妥拉的宗教人士,由于犹太人在两约之间丧失了政治的独立性,犹太教成为他们的主要安慰,于是这些精通妥拉的法利赛人,与另外一个群体撒度该人,共同占据了以色列的领导地位。
与法利赛人死抠律法字眼儿不同,撒度该人更明白律法是守不住的,守不住干嘛还要守?于是他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自由解释圣经,成为现代自由主义神学的鼻祖,撒度该人大部分为犹太权贵,很有权势。
由于这些观点的不同,法利赛人与撒度该人经常为了宗教问题争争吵吵,表面“嘴上全是主义”,其实“心里全是生意”,两派人马不停争权夺利,斗得死去活来,把以色列搞得一片乌烟瘴气,领导阶层如此堕落,普通民众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这样,以色列的政治由罗马人和外族人把持,而宗教事务则由伪善的法利赛人和贪婪的撒都该人把持,——这就是耶稣来临之前,犹太人的境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