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的五个信仰新视角(后记)中国的成为世界的

当今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中国人展现了惊人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高铁、航天、基础建设的巨大工程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社会建设上,中国也弥漫着慈爱、和平、宽容的气氛,中国正在向一个超级大国迈进,这是来自神的祝福。但不无遗憾地说,按照笔者的观察,中国教会的复兴却落后于世俗社会的复兴,虽然神赐给中国教会的恩典很多,但中国教会的神学根基、组织方式、圣灵运行、社会影响等等方面与西方教会要差一个或者几个数量级,就像某位布道家形容的一样,中国教会就像一条很宽却很浅的大河。

面对这种情况,这个文章系列就是要为中国教会把把脉,中国教会落后的原因应该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中国教会没有得到适合中国教会的喂养,我们一直在拿西方教会的粮食来喂养中国教会,营养不良是肯定的。这个文章系列就是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当然,我们首先要认清的是,无论中国教会还是西方教会,亦或者是其它国家教会,我们都有一个根基,就是耶稣基督的根基,就是十字架的道理,就是耶稣基督受死复活升天的根基,中国教会无论建立什么样的信仰观,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以耶稣基督为根基,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在这个救恩根基上,我们以圣经——耶稣的话为准,以圣灵——耶稣的灵为引导,这样我们就会与神同行、与神同在、与神联合,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这些道理也是我们这个系列文章的根基和准则。

实际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把真理运用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教会,所以不能排除这个特定国家和教会的文化背景(况且这样的文化背景并非没有神的参与),这就是需要启示和异象的指引。

建立中国教会的信仰观(神学观),首先就要厘清中国教会与西方教会,中国教会与西方教会信仰观的关系。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中国教会与西方教会都共享同一个根基,都是属神的,其实是弟兄,这是两个教会相通的地方。但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雅各生以色列十二个支派,每个支派的性格气质都有所不同,最后的命运和结果也不相同。教会也是一样的,虽然都是从神而生,但不同教会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西方教会发展了近2000年,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和长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短处也正在暴露出来,而这些短处是致命的,正在被魔鬼利用用来摧毁教会。我们这个文章系列其实针对的正是西方教会的短处和破口,我们中国教会不能再像西方教会那样留给敌人如此的破口了。

因此,对于西方教会,我们首先要去除这样的迷思。因为中国教会是被西方教会哺育长大的,因为西方教会根基深厚,发展历史长久,我们就以为,西方教会的信仰观是唯一的信仰观,西方教会的体系是唯一的体系,这是错误的,神够大,圣经也够大,足够容纳不同的信仰观和神学观。就像西方世俗的普世价值观正在接受挑战一样。我们中国教会也该挑战这条上百年的教条和迷思。我们应当感恩西方教会为我们做所的,但我们也该长大了,也该离开那些束缚我们的所谓的条条框框了,中国教会应该走一条自己的路,与西方教会有着很大不同的道路,否则我们会永远是扶不起的阿斗。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教会上千年的历史也不是白来的,里面有好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西方教会最大的长处,就是在各个专门领域都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智慧,例如荣耀、赞美、神迹、圣灵启示、异象、解经…….盲人摸象并非没有好处,就是他在某个专长领域,比如是摸象腿的,通过长年累月的摸象腿,也能对这一部分认识比较深入,这个是我们需要以谦卑的态度来学习的。同时,鉴于西方教会整体观的不足,在这些属神的知识里面也有混杂着错谬的言论,是我们要建立防火墙所要去除的。

我们要建立对西方教会的正确态度,也要建立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正确态度。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中国文化和传统中有很多优势和长处,可以拿来建立中国教会的信仰观和神学观,但同样的,在这些文化和传统也有很多糟粕的东西,比如祖先崇拜、厚黑学、权谋争斗等等,是来自于异教偶像崇拜以及人的血气的,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去除这些糟粕。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关键是转换动机,就是你拿这些来荣耀谁,我们要使用这些优秀文化和传统来荣耀神。

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长处在于整体观以及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我们中国教会也将继承这样的长处,可以在圣经根基上建立一个整体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间,填上西方教会在各个专业领域的优秀探索,然后用智慧、中道、包容与和平将这个框架和专业领域的探索融汇在一起,再加上犹太人对于真理的看见,这就是一个更加成熟和完全的信仰观和神学观,可以作为中国教会的神学基础,建立起这个体系的中国教会,将会反哺西方教会和其它教会,中国的也就成为世界的——这就是启示和异象中神给我们的看见。——这也是对5年后,10年后……中国教会的预言。

愿神的旨意行在中国,如同行在天上,愿主的旨意成就在中国!!!

阿们,哈利路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