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维新,进入命定,释放荣耀,迎接禧年!

见证如云

发生在中国的使徒行传

来源:《中国教会的使徒行传》,宇宙光出版社,2006年

作者:魏外扬

剑桥七杰

1、我是基督徒

英国来华宣教士杜嘉德受霍乱袭击,临终时医生安慰他说:“不要太激动,你是个哲学家。”杜嘉德立刻打断他的话:“不,我是个基督徒。”然后,他重重地喘口气,接着说:“在这时刻,基督徒要比哲学家好得多。”

2、圣经的价值

来华宣教三巨头之一,被称为“华中使徒”的杨格非,在浅文理版的圣经序中,向中国人推荐圣经的价值,如此说:“圣者所载之道,慰可释人之愁烦,有应许可起人之奋勉。深语之,虽贤哲莫能穷,浅语之,虽愚鲁亦可及。至于万有之原、生死之理、善恶之报、肉身灵魂之别、天堂地狱之分,并救灵魂之法,此书基纪之详明。”

3、我能信靠

1900年义和团事变中,内地会传教士损失惨重,共58个大人与21个小孩死在暴徒们的刀下。年龄已经68岁,正在瑞士休养的“中国内地会之父”戴德生得知这个噩耗后,精神几乎崩溃。他说:“我不能看书,不能思考,我甚至不能祷告,但是我能信靠。”

4、以膝代步

当戴德生获悉古约翰准备到反教气氛浓厚的河南省去宣教的时候,特意写信叮咛说:弟兄,如果你想进入河南省传福音,一定要以膝代步啊!(Go forward on your knees)。东北大复兴的主题是:“不依靠势力,不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的灵,方能成事。”(撒4:6)

5、永恒价值

在“剑桥七杰”来华前几年,已经有一位牛津医学院毕业的年轻传教士默默的在中国山西省行医、布道,而且日复一日热切地为英国大学生能看重中国的需要而祷告。他的名字叫赐斐德(Harold Scholfield)。然而,年仅32岁,来华仅3年零一个月,因被一个白喉患者感染而殉职。上帝的旨意难测,一个由一千五百英镑奖学金栽培出来的年轻医生,却如此匆匆、卑微地结束了尘世的工作和生命,他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只有在永恒中才能说得明白。

6、缠足惨状

英国来华医生马士敦,在宣教医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及中国女孩被迫缠足的惨状,以及当地任意杀死女婴的恶风。他写道:孩子们,你们要为生在基督教世界中感谢上帝,因为只有基督教赋予女性应有的地位。

7、六位宫女

胡美医生是第三代传教士,他的祖父与父亲在印度宣教,而他自己是在印度出生的。他津津乐道祖母年轻时的一段奇遇:她与丈夫路过非洲时,接受一位非洲国王的款待,她看见大厅角落上有一部四脚朝天倒置于地上的钢琴,(国王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就请国王吩咐手下将它扶正,然后她开始为国王演奏一首又一首好听的乐曲。国王乐不可支,最后召来六位宫女,要求与祖父交换——祖父只要将祖母留下,就可以将她们全部带走。

8、失之交臂

胡适听穆德(John R. Mott)在耶鲁讲道,1911年6月14日,他在日记中说:此君演说之能力真不可及。他在6月18日决志信主。可惜,后来他并未在这条路上继续追求,反倒成了无神论阵营中的一员健将。

9、万能校长

剑桥大学毕业的来华宣教士万荣华(Edward Band),任职台湾长老教中学(即长荣中学)校长。他在1924年的年度报告中引用一段经文,来说明全人教育的精意:“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都要思念。”(腓4:8)他的学生在《黄武东回忆录》中描述:他是一位翩翩有礼的英国绅士,是牧师也是数学家、是运动家、是教育家、是宗教家,赞他为“万能校长。”

10、世界不配的人

戴德生的后代戴永冕,开办了开封圣经学校,担任副校长的马克牧师曾是开封圣经学校的学生,后来成了“遍传福音团”的负责人。他们的意向是将福音从中国的西北,穿过被视作福音硬土的中亚各国,传回耶路撒冷去。团员们踏上征途,如希伯来书所形容的:他们“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漂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希11:37–38)

11、明日世界

“学生之光”艾得理(David Adeney)说:“赢得今日学生,赢得明日世界”(黄元林译《有远见的勇者》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

12、可喜的伴侣

宾惠廉(Willian C. Burns)的风采:他的声音非常宏亮,似乎不管多少人都能够听清楚听见……当圣灵的能力从他倾泻而出时,有时像是西奈山上令人颤惊的闪电,有时像是微风中温柔的呼吸。他自觉正站立在永生和永死之间,吹起救恩的号角,直到会众或者因为忧伤而哭泣,或者因为寻见救主而欢乐……他1947年到中国宣教,开始时,他在邻近乡村做不定时的巡回布道。每到一个新地方,他就找一棵比较显眼的大树,站在树下大声朗诵圣经,不用多久,他的四周就会围立一群表情惊讶的村民,然后他就开始向他们解释所读的经文,以及说明自己来访的目的。

宾惠廉较戴德生年长17岁,对戴氏有非常大的助益。《戴德生传》描述宾惠廉:他以祷告为呼吸,以他的言语为饮食,深深感觉神的同在。此外,他有丰富的学识、温和的性情及天赋的机智。他是一个可喜的伴侣。他的心灵是何等的高超!生活是何等的清苦!他的信仰终不动摇,对恶者的攻击永不止息。宾氏——他的友谊及一切,是神所赐给戴氏的奇妙恩惠……在他的感化中,戴氏的知识和灵命长大,以致认识自己及神所给他的使命,他后来的成绩因以完美。

13、儒释道轮廓

艾约瑟(Joseph Edkins)是伦敦传道会在华三杰之一。三杰对儒、释、道三教看法不同。艾被公认为对中国宗教了解最深的专家,是英国通儒。他的著作The Religious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1859)一书被列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之一。书中在比较儒、释、道三教的异同时,常有令人深刻的说法。儒教追求道德性(moral),释教追求哲学性(metaphysical),道教追求物质(material),三者间有互补的关係。三个M起头的单字并列,既适切,又容易记得。有如儒教讲对与错(the right and wrong),释教讲真与假(the true and the false),道教讲清与浊(the pure and the gross)。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三教的轮廓。

14、母亲的作用

伦敦传道会在华三杰之一慕维廉认为,中国的母亲在迷信与偶像传播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她们将子女从小就推进黑暗与错误之中仍不自知,因此加强女性宣教士的阵容,更有效地对中国妇女宣教,带领她们走出遮掩的捆绑和辖制,进入神光明的祝福里,才能扭转全局。

15、播种者

“教会报人”林乐知,是中国现代化的播种者。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受其影响。通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林语堂童年仰慕的对象,“在我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林语堂的话)他的《全球五大洲女俗通考》(Women in All Land)一书,以妇女地位的高低位文明与兴衰的指针,作各国文化的比较研究。皇皇21册,广学会40週年统计最畅销的九种书籍中名列第二。

16、我不是摩西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英国的“孤儿之母”艾伟德(Gladys Aylward)在日军无情的炮火下带着一百名左右的孤儿,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从山西省南部的阳城县,度过黄河,安全抵达陕西省的西安。就像《出埃及记》充满神迹,艾伟德的出山西记也充满神迹。当他们来到黄河边,前有滚滚波涛,后有日军逼近,却空等了三天都不见渡船踪影。一个女孩忍不住来问艾伟德:“如果神能分开红海,让以色列人通过,为什么他不能分开黄河让我们通过呢?”艾伟德推辞说,“我又不是摩西!”女孩子却逼着问:“你不是摩西,但神仍然是神,不是吗?”于是艾伟德带着孩子们向神祷告:“神啊!我们已经到了尽头,求你让我们过去吧!”祷告后,他们开始唱诗歌赞美神。不久后,一位国民党军队军官出现了,问明他们的需要后,立刻调派一艘船,分三次将它们全部运送过河。黄河没有分开,但神用其他方法为他们开路。

17、神迹千里

1900年义和团之乱爆发时,中国内地会在山西省有88名宣教士,其中殉道的有47名,生还的有41名。盖落洼(ArchibaldE.Glover)是生还者之一。盖落洼在1904年伦敦出版的《神迹千里》(AThousandMilesofMiracleinChina)里记载:在山西南界的拦车州,因为干旱,民情激愤,都认为“若不流洋鬼子的血,老天爷一定不肯降雨。”官吏会商的结果,决定杀死外国宣教士一行人。于是他们都跪在炕上,开口用中国话向上帝祷告,好让周围的人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神迹又出现了。就在他们结束祷告而站立起来的时候,原来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降下倾盆大雨来,在几秒钟以内就驱散了屋外包围的群众。盖落洼说,他一生中不曾见过这样的豪雨,像天上的水库泄洪一样,足足下了一天。这场雨不但软化了坚硬如石的地面,也使控诉他们的罪名化为乌有。盖落洼真实地经历到“上帝是我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18、不后悔

1900年夏,义和团之乱丧生山西汾州的艾德华师母(Elizabeth G. Atwater)临终前给家人的信:“我试着鼓起勇气再次写信给你们。这些日子以来的恐怖情景,叫我如何下笔呢?我宁可不让你们知道。寿阳的七个人,包括我们可爱的女儿在内,都被押往太原,并在巡抚命令下人头落地。加上太原的朋友们,一共是三十人……三个星期后,太原的教会遭到攻击,我们六位同工与几位勇敢的中国信徒也都遭害。目前我们都在等候回天家的时刻。我们曾计划逃往山地,可惜没有成功……亲爱的,我渴望再见到你们,但恐怕我们已经无法在世上见面了。我深爱你们,相信你们也不会忘记躺在中国土地上的我们。我正准备平静的面对死亡。主与我亲近,他不会令我失望……腹中的胎儿将与我同往,亲爱的母亲也将在天家欢迎我们。想到救主的亲自迎接,这些日子所受的一切磨难都得到补偿。亲爱的,多向主而活,少思念地上的事……我一点也不后悔来到中国,只是遗憾完成的工作太少。这两年的婚姻生活满有喜乐,亲爱的丈夫也将与我一同赴死。我一向都害怕离别。如果我们能够逃脱,那是一个神迹。我爱你们。”(丽莎1900年8月3日)

发表评论